企業只有兩條路可走:留在門的這邊,就要產品比人好、成本比人低;不然就要想辦法打開創新大門,走到門那邊,與競爭者互別苗頭。

文/方正儀

相同的手法販賣相同的產品給相同的顧客,怎麼有可能大幅增加營收?困在這樣的迷宮中,大家都在問:「下一步該怎麼走?」

企業要繼續前行的唯一方法是:打開創新的大門,脫離迷宮的困境。

「持續推出新產品與服務,最能提高企業成功的機會,」新產品開發專家庫柏(RobertG.Cooper)指出。

oogle每個月都有新服務出爐,《BusinessWeek》稱它是「創意工廠」;寶鹼(P&G)持續推出新產品,其中有七成到九成馬上帶來獲利;蘋果(Apple)以iPod席捲消費性電子產品市場;3M歷經百年歷史,將紅色標誌深深烙印在全球每個角落。他們的成功,都是源自於創新。

創新的目的在於創造差異化,在產品趨於同質化的激烈競爭中,企業只有兩條路可走,一是留在門的這邊,不過你的產品要做得比別人都好,而且成本還能壓得更低,才有生存的空間;另一條路就是想辦法打開創新的大門,走到門的那邊,與競爭者產生差異化。

從製造走向創新

台灣企業過去擅長生產線的精實製造,從品質開發與改善為出發點,創造出高品質、高良率的生產流程。但在面臨製造工廠大量外移威脅的今天,必須要開始思考:如何加入創新力量,提高附加價值?

過去的工業製程、產品可以維持很長的生命週期,有沒有創新,差別並不明顯;但現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要改變,否則就淪為存貨滯銷,只是專注於大量製造,並無法拯救微利時代,產品售價愈來愈便宜,製造者或供應商利潤愈來愈薄的宿命。

企業能否保有足夠的競爭力,所依靠的不再只是土地、資金、設備,創新才是決勝的關鍵。若企業徒有一流的品質而不思創新,終究還是會被淘汰。

其實,台灣在過去做代工的過程中,已經累積了很好的管理及成本控制觀念,如果能夠加入新觀念、新技術、新策略規劃等創新元素,還是有很大的機會。

台大管理學院競爭力與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劉順仁指出,透過科技的創新、流程的創新或者是商業模式的創新,台灣目前正努力的由效率型經濟(efficiencyeconomy)轉型到創新型經濟(innovativeeconomy),從注重生產的效率走向為顧客創造獨特的價值。打開門走到門的那邊,成為愈來愈多企業選擇的路。

創新的4把金鑰匙

創新,宛如一扇通往奇幻世界的門,輕輕推開,門後充滿了令人驚奇的變化。在決定要走向門的那一邊以後,企業可以透過人才、組織環境、官方資源、民間平台等四把金鑰匙,開啟這扇奇幻之門。

第一把金鑰匙:人才培育

企業要為組織注入創新DNA,第一步應先甄選與任用創新人才。跨領域融合、熱忱、溝通合作、富冒險精神等特質,是新世代創新實踐者的重要特徵,企業必須找出這些創新金頭腦,並讓他們在高自我成就的工作環境中,盡情發展創新的潛力。

第二把金鑰匙:組織管理

要讓創新成為每個員工的習慣,必須設計能讓員工無拘無束發揮創新能力的工作環境,創造適合創新的企業文化。企業不妨構建溝通的良好平台,以及激勵員工創新的機制,鼓勵員工發揮創新能力,同時,也允許他們在嘗試中犯錯,3M的「15%原則」創新文化,正是典範之一。

第三把金鑰匙:官方資源

創新的路崎嶇難行,需要產官學創新力量的互補與結合,除了政府當局提供政策、人力、資金上的協助外,從研究、發展到輔導,包括工研院、台灣創意設計中心、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等單位,也提供專利及製程轉移,引導廠商朝「感性產值」做轉型與升級。

第四把金鑰匙:民間平台

對於許多台灣中小企業而言,一己之力很難創新,因此,成立跨產業的創新聯盟、價值鏈整合聯盟、發明團體等,以及各大專院校的創新中心、育成中心、創造力中心,不論是串連產業上中下的價值鏈,或是做為產學界的連結,逐漸實踐開放創新的概念。

從技術面、硬體面,延伸至管理面、軟體面,創新金鑰匙相輔相成的結果,將使企業創新發揮更大的綜效。創新因子孕育於組織之中,打開那扇門,企業更容易加速鎖定下一波的商機與價值。

更多精采內容,請見《管理雜誌》第392期

資料來源:管理雜誌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tma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