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摘自: 商業周刊第 1014 期整理者:劉佩修

在《品人錄》作者易中天筆下,楚漢相爭,項羽敗而劉邦勝,關鍵就在劉邦得人心、項羽失人心,本刊特別摘錄書中品劉、項兩人的精華段落,以饗讀者。
項羽最後還是打敗了,他敗在劉邦手裡。

項羽怎麼會敗給劉邦呢?項羽是英雄而劉邦是無賴;項羽是貴族而劉邦是流氓。薩孟武先生說過,在中國歷史上,奪帝位不外兩種人:一種是豪族,如楊堅、李世民是;一種是流氓,如劉邦、朱元璋是。文人是沒有份的。

文人為什麼當不了造反皇帝呢?因為造反起義,爭奪地位,說穿了,是一場豪賭,非有天大的膽子不可。本錢特大的敢賭,一無所有的也敢賭。豪族敢賭,是因為本錢大,輸得起。流氓敢賭,則是因為沒本錢,輸不怕。

但,如果你以為劉邦只是個「傻大膽」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

事實上,劉邦最大的長處,就是知人善用。劉邦當了皇帝以後,曾和群臣討論項羽為什麼失天下,自己為什麼得天下。劉邦說,運籌帷幄之中,決勝千里之外,我不如張良;鎮國家,撫百姓,供應軍需,不絕糧道,我不如蕭何;將百萬之眾,戰必勝,攻必克,我不如韓信。這三個都是天下最優秀的人才,卻能為我所用,因此我得了天下。項羽只有一個范增還不能用,能不失敗嗎?

這是實話。項羽是「個人英雄主義者」,劉邦卻能運用集體的智慧。所以劉邦雖然一無所能,卻又無所不能。

真正的成功者,總是那些能不斷反省自己的人,也總是最能團結人的人。項羽顯然做不到這一點。因為他自認為是一點錯誤缺點都沒有的人,當然也容不得別人有一點缺點錯誤。當年韓信在項羽手下得不到半點信任,根本的原因恐怕就在於項羽從骨子裡看不起韓信。

正由於項羽這種高傲,許多貧賤無行卻有才幹的人,便都跑到「招降納叛、藏污納垢」的劉邦那裡去了。結果劉邦成了氣候,項羽則變成了「孤家寡人」。
這其實也正是一切高貴者的通病。由於高貴,他們往往不能容人,而且還自詡為眼裡容不得沙子,胸中容不得塵埃。

項羽之短:匹夫之勇、婦人之仁 關心不得要領,封賞又小氣

其實,項羽的毛病還不止於此。

韓信離開項羽投奔劉邦後,曾與劉邦有一次長談,談話的內容主要是談項羽。韓信問:如今與大王東向爭權天下的,豈非就是項王?劉邦說是。韓信又問:大王自己掂量掂量,如果論個人的勇猛和兵勢的精強,您比得上項王嗎?劉邦默然良久,說:我不如他。韓信起身一拜說,這就對了。便是我韓信,也認為大王不如他。這就奇怪,明知劉邦比不過項羽,卻要背叛了項羽來投奔劉邦,豈不是犯傻?

韓信當然不傻。他向劉邦透徹分析了項羽必然會失敗的心理和性格上的原因。依韓信的說法,項羽至少有兩條致命的弱點,即「匹夫之勇」和「婦人之仁」。但在我看來,起碼得再加兩條,即「小家子氣」和「小心眼兒」。

婦人之仁和匹夫之勇好像是矛盾的。其實項羽這個人原本就很矛盾,有勇敢的一面,也有怯懦的一面;有殘忍的一面,也有溫柔的一面。他性格暴烈,恃強沽勇,殺起人來一點都不手軟。

然而在鴻門宴上,他卻下不了手。是因為劉邦於他有恩有德嗎?劉邦先入咸陽,已讓他恨得咬牙切齒;是因為不知利害關係嗎?范增已經說得非常清楚:劉邦「其志不在小」,又有「天子之氣」,實在是必欲去之的心腹之患;是沒有能力殺嗎?以項羽之武功,叫誰三更死,誰還能活到五更?何況劉邦名為項羽的座上客,實為階下囚,裡裡外外都是項羽的人,連樊噲都對劉邦說,現在人家是菜刀砧板,我們是雞鴨魚肉;是沒機會下手嗎?機會多得是。至少在樊噲進帳護駕前,是沒有問題的。
可任憑范增又是遞眼色,又是打暗號,項羽就是默然不應,終於讓劉邦這隻烤熟的鴨子又飛了。氣得范增恨恨的罵道:「豎子不足與謀(這小子真不配和他謀事兒)!」

其實范增早已看透:「君王有不忍之心」。所謂「不忍之心」,也就是「婦人之仁」。 但,項羽不是很殘忍嗎?怎麼又會「不忍」?

實際上,項羽表面看來很強硬,其實內心很脆弱。項羽是一個很愛面子的人。愛面子的人內心都很脆弱。因為他受不了半點傷害,這才要拚命護住自己的面子。項羽的自刎烏江,很大程度上是出於面子的考慮:「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,我何面目見之!」於是便留下一句關於面子的名言:「無顏見江東父老」。

就在項羽因終於失敗而鬆了一口氣時,他那內心深處的、殘忍背後的柔情也就升騰起來了。勝負成敗都沒有意義,唯一值得牽掛的是駿馬名姬。「騅不逝兮可奈何!虞兮虞兮奈若何!」(編按:騅為駿馬,虞為美人)這是何等的多情纏綿!難怪要「泣數行下」了。

據說項羽是比較容易流淚的。韓信說,他看到手下將士受傷生病,都要流著眼淚去送湯送飯。其實項羽的「仁」是敵對雙方都公認的。韓信說項羽「恭敬慈愛」,陳平說他「恭敬愛人」,高起、王陵則說他「仁而愛人」,看法相當一致。對於劉邦,他們的看法也相當一致,那就是簡慢無禮,喜歡侮辱別人。

然而,恭敬愛人的貴族項羽,卻不如簡慢罵人的流氓劉邦得人心,這又是為什麼?

劉邦之長:深諳人性、知人善任 敢用三教九流,與天下同利

韓信他們回答了這個問題。高起和王陵在總結劉、項的成敗得失時對劉邦說,陛下慢而侮人,項羽仁而愛人。可是陛下派人攻城略地,打下來就賜給他,這就是「與天下同利」了。項羽呢?打了勝仗不論人家的功勞,占了城池不給人家好處,當然要丟天下了。
韓信說得也很明白:項羽這個人,為人還挺不錯的,很關心體貼人。可是,別人有了功勞,原本應該封土賜爵的,他卻把那印信捏在自己手裡,摸過來摸過去,弄得印角都摸圓了也捨不得給人。的確,同封土賜爵、升官發財相比,噓寒問暖、送湯送飯又算什麼呢?比起劉邦的大把送錢、大片賞地、大量封官,項羽確實小家子氣。

有句話,叫「得人心者得天下,失人心者失天下」。劉、項的得失,確實應該從人心上去考察。

大體上說,項羽關心人,劉邦信任人。

關心和信任原本都是可以得人心的。但問題在於,項羽關心人,關心不到點子上。劉邦信任人,卻是信任到了極點。

劉邦這個人稱得上是「量小非君子,無毒不丈夫」,用人時真能放開手用,整人時也真能下得了手。劉邦手下,真是什麼人都有:張良是貴族,陳平是游士,蕭何是縣吏,韓信是平民,樊噲是狗屠,灌嬰是布販,婁敬是車夫,彭越是強盜,周勃是鼓手,劉邦都一視同仁,各盡所長,毫不在乎別人說他是雜牌軍、草頭王。

作為一個領袖人物,劉邦最大的優點就是「知人」。這裡說的知人,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尊重人才和善用人才,而是懂得人情人性,既知道人性中的優點,也知道人性中的弱點,這才能最大限度的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,又能孤立敵人各個擊破,終於運天下於股掌之中。什麼是天下?天下並非土地,而是人。所以,得天下,也就是得人,得人心。

怎樣才能得人心?就是要知道別人心裡想要什麼並予以滿足。自己想得天下當皇帝,知道別人也想封妻蔭子光祖耀宗,便慷慨的予以封賞。這種「有飯大家吃,有衣大家穿,有錢大家賺,有財大家發」的想法和作派,在中國最是大得人心。
項羽卻從來不會替別人著想,頂多只會弄些小恩小惠,在進行權力和利益再分配時,卻完全只憑一己的好惡,賣弄自己的權威。

勝負關鍵:敢放手,願改過 集各人長處成就最佳團隊

不能為別人著想的人,其實對自己也缺乏體驗;而能以己度人的人,多半有自知之明。劉邦確實有自知之明,他知道己百無一能,文不能安邦,武不能定國,用計沒有謀略,打仗沒有武力。因此他把這些事情都放手交給別人去做,自己只做兩件事,一是用人,二是拍板。這樣不但避免了自己的短處,也調動了別人的積極性,一舉兩得。

加上他明辨是非,識好歹,善於聽取別人意見,勇於糾正自己錯誤,又能容忍別人的過失,不拘一格用人才,也使得別人心甘情願為他所用,從而在身邊集結一群英雄豪傑,並形成優勢互補的格局。比如樊噲有勇,張良有謀,韓信會將兵,蕭何會治國,簡直就是一個優質化組合。結果他這個老闆當得非常瀟灑,也非常成功。

書名:品人錄

作者:易中天

出版社:上海文藝出版社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tma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